印象最深的中国画家---林风眠

他生于1900年,是20世纪的同代人, 又是这个翻天覆地的百年的曲折命运的见证人。 他的人生几乎映衬着一个世纪的民族文化的寻觅和苦难。 但他的艺术,却仿佛孤行在这一切之外, 吸取民族民间的养料,秉持东方艺术的理想,从抒情诗意的一端,到苍凉忧郁的另一端, 创造着一方清新隽远的新天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对林风眠先生的评价。
第一次接触到林先生是我十岁那年去杭州,在西湖边上的宝石山上,我见到一处风景极佳之地。在那处建筑里,落地的大玻璃窗让傍晚的夕阳斜斜地射入,透过玻璃对面的西湖好似一个盆景,真正是一个神仙居所。后来得知它原是前浙江美院院长林风眠的画室。在感叹之余,很感兴趣在这样有魅力的地方曾经诞生过怎样有生命力的作品,在这位画家身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后来我刻意去了解林先生,我去买介绍他的书,看他的画册,通过电视《大家》节目更深一层的走近他。我看到林风眠是一个孤行者。他26岁的时候,回到北京执掌北平艺专;28岁,建立了杭州国立艺术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团结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塑造了建院初期辉煌的十年,提出了系列中国艺术教育初创期的艺术主张,塑造了当代艺术开创时期的高峰。但是1938年后,他就如孤行的白鹜一样,开始艰辛的人生,几乎都是孤独度过,就是以一个温厚的老人的形象领受这些苦难,笑对人生的变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紧接着,林风眠20多年的挚交傅雷夫妇在家中双双自尽。得到消息后,林风眠不敢相信,派学生去傅家证实。林风眠预感自己在劫难逃,他决定毁掉自己几十年来所有的画,以绝后患。这是中国美术史上多么讽刺而残酷的一幕: 画家关紧门窗,烧画的烟把他的脸熏得乌黑。他怕烟囱冒烟被人发现,又改了办法,把画撕碎,泡成纸浆,然后从马桶冲下去。据义女冯叶回忆,林风眠的脸坚毅决绝,一反平时的和蔼可亲,帮他毁画的学生舍不得撕碎其中几幅精品,林风眠毫不犹豫地说: “ 我不要连累任何人,我不要留下任何一张可以作为证据的作品,我要亲手毁了它,我还会再画 ……”我在电视讲到上述一切时,当时我和曾经的林先生一样心痛欲裂,为那稀世画作,更为那悲怆的灵魂。我感到他的内心有中国知识分子隐忍的胸怀和能力,也正是这种隐忍养育了他的艺术。在他的艺术中,我们看到了苦难但没有抱怨,感受到悲情但没有绝望,一直带着艺术沧桑的诗意,其中隽永的感情深深感动我。

《印象最深的中国画家---林风眠》《印象最深的中国画家---林风眠》

 

静物是林风眠40年代晚期至60年代最爱画的题材:大多画瓶花、盆花、玻璃器皿、杯盘,水果等。在这一些静物作品中,他探索构图、色彩、线描与色光的结合;探求水墨与水粉、东方神韵与西方形式的统一。在形式求索背后,是对美和生命活力的无穷追求。观赏这些静物,犹如面对一处宁静而灿烂的“桃源”,一片充满情和爱的光焰,一个变化着感觉、心境和情绪的内在世界。在中国艺术家中,还没有人能把静物画得如此丰富、精致,如此具有心理性。

创作上,他尊重中外绘画和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但极力反对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主张东西方艺术要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以自己民族文化为基础,发展新的中国艺术。他的作品追求意境,讲究神韵、技巧,强调真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构图常密不透风,但不觉局促,运用明亮的色彩,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既对立,又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他终生致力于融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生于1900年,卒于1991年8月12日。终年91岁。


责任编辑:余思辰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