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暴力 孙皓珈

论网络暴力

最近看了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谈论的是校园暴力。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如今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衍生出来的新话题—网络暴力。深受其害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些明星因为颜值不够高,演技不够好,就要被喊话“滚”出娱乐圈;李晨因未在范冰冰生日当天在微博上公开祝福生日快乐,只是在朋友圈简单表示,被骂“虚伪”、“负心汉”;莫妮卡.莱温斯因在白宫工作,与克林顿总统传出莫须有的绯闻二遭到无数谩骂,在风波消散一段时间后的Ted演讲上,她表示:“在那一段时间,我失去了我的人格、尊严,甚至将要失去我的生命。”网络暴力带给人们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玩微博那么多年了,每个人的手上说不定都挂着几条人命和鲜血。”如今回看这些案例,当事人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吗?没有。那为何网络暴力的现象仍然层出不穷?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便是认知的不全面性。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整件事的过程与真相,我们只能片面地发表一些言论;正是因为不熟悉当事人,所以我们会认为自己一些无关紧要的点评是无伤大雅的。身为学生的我们一定会在空间或朋友圈看到一些批判个人的文章。我们可能一笑置之,不置可否;我们可能看了后义愤填膺,转发一下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不满,对那个人的批评;我们可能只是随手点赞,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可若是换位思考,被骂的人是你,当你看到骂你的文章被点赞、转发过千,且他们都是与你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你会作何感想?

其次,便是如今网络评论的匿名性与现实社会过大的生活压力,总有一些事是无法找旁人倾诉的,总有一些忧愁只能压在心底、无法排解。这时候,活跃的社交平台便能成为宣泄的出口。他们可以指手画脚,在不清楚始末的情况下就肆意评判他人的人生而不用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他们并不会关注到自己的言行是否给他人带来了伤害?在电影中,深受校园暴力伤害的女主在跳海前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没有人会记得是谁在高中时在我背上泼了红墨水,没有人会记得是谁在我吃饭时把垃圾倒在我的饭盒中,没有人会记得是谁在天台往我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你们今后的日子都会顺风顺水,拥有光明的前途。你们都会忘记,而我,忘不掉。”我们意识不到自己不经意的随口一说却化作利剑,插在了他人心口。

然后是看客心理,这世上永远不缺看热闹的人。过分明显的舆论导向可能会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随波逐流。有些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都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我不高兴还要踩上你一脚……”何必呢?若是细细想来,我们的“围观”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最后便是如今网络年龄的普遍降低,互联网的高度普及让大部分小学生、初中生也深陷其中。素质未得到提高,价值观也尚未形成,如何知晓自己的言行是否妥当?

消除网络暴力的确很难,有许多不可抗因素包含其中。但在为他人扣上“标签”时,请先想想你是否真的了解他;在你发表主观评论时,请为你的言行负责;多一份理性,多一份关怀,或许,网络世界变回多一份善意与美好。

我想引一首诗,作为文章的结尾:

           不要轻易评论一个人,因为你根本不了解他。

        不要去评论他人的那幕剧,因为你也在剧中。

        不要随便评论别人,因为你不知道他背后的阴晴圆缺。

        不要对他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因为你看不透他的本质,更望不穿他的未来。

        不要总想着去对一个人评头论足,你又没经历过他的一生。

        永远不要从表面看人,因为每个人的脸上都戴着面具,我们永远不知道面具后面的他到底是怎样。

不明真相的“正义之善”,比实际的作恶还要恐怖。


作者:孙皓珈
责任编辑:潘瀚清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