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教的兴起 李佩憬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我们又一次地见识到了全球各地人民强大的购买力,从我国的“双十一”、“双十二”到欧美的“黑色星期五”。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看到动辄数十亿的销量都不禁要发问:我们为什么这么能花钱?现代人对于消费的追求难道真的就上升到了一个宗教信仰的高度?

首先我们得弄清“宗教”是什么。我觉得任何被称之为“宗教”都非常复杂,但如果剥去各种宗教的玄幻的外衣,我们可以看到它就是许许多多关于人生、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认识体系和道德评判的标准的结合体。为什么我们会说宗教有凝聚力?就是因为它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一种统一不同个体的“三观”的办法,当“三观”统一了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分歧自然就消失了。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占到了一个统治的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十字军东征时,整个大陆上的所有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会团结在一起去共同对付东边信奉异教的敌人。这种团结一致的状态直到近千年之后欧共体、欧盟的形成才又有重现的迹象。

若是以这个定义去看如今的消费文化,我们可以发现社会飞速增长的生产力和人们日益提升的购买力的确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在过去生产力不那么发达的年代,消费只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必需,社会是没有办法满足除此之外的消费需求,消费者也没有办法承担得起额外的支出。但是近几十年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不少人的消费能力远远超过了生存必需的范畴;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也是我们的购买范围从弄堂口的小便利店扩展到了全球各地的商品。

如果我们把这个变化投射到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上,我们发现消费这个行为已经不再是“生存必需”的代名词,而是向上”跃”到了接近塔尖的“尊严”的层级了。人类总是自私的,一个人有了用消费来换取更好的生活质量的能力时,他就一定会把这种能力使用到极限;而当一个人用巨额的消费来换取更好的生活质量的时候,他一定会因为这种改善而感到自信,而一旦他有了自信就会敢于去追求旁人的认可;当一段时间后这种外在认可与内在信心消退的时候,它们会反过来促进那个人再去做可以让他重拾这两个代表“尊严”事物的事情——再花费更多的钱,去“买、买、买”呗!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让消费一举在需求金字塔上爬升至现在的高度。

如果理解了这个,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消费被称为现代宗教的原因了。消费作为人类对于生存需求直至尊严等众多欲望的外在体现,在生存压力的逼迫下,我们的这些欲望很少能够得到表达和发泄。经常听到有身边的人讲:现在除了消费就没有什么可以给我带来愉悦的东西了。我们常常把这个当作夸张的话语一笑而过,但其实他们真的就是这么一种状况,他们的精神被消费所填补,他们信仰消费,就像有人信奉耶稣基督、穆罕默德等等一模一样,你却又不能去说他们不正常。

也许这就是时代的潮流了吧。


作者:李佩憬
责任编辑:李阳洋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