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观察(一)——“凡尔赛文化”

一个笑话:

小学时:

A:你这个菜鸡!

B:你才是!

A:反弹!

B:反弹无效!!

高中:

A:唉,我太菜了,数学又炸飞了。

B:没上均?

A:……啊?那当然上了。

B:您别凡尔赛了,可怜可怜我吧。

A:我算什么?你一门英语能拉我10分!

熟不熟悉?上中人都明白,自己生活的这个环境中,言谈间仿佛所有人都比你菜,但事实上仿佛所有人都比你强。久而久之,你便也沉迷于接受和制造这种落差。这显然是种文化现象,容我将其冠名为“凡尔赛文化”。

其实“凡尔赛”这个流行语的热度几乎已经过去了,现在上中人多以“卖菜”称呼这种行为,但我搜遍全网,也没找到符合这种定义的用法。或许这是我们的原创,是“凡尔赛文化”的衍生品。

不久前,我开始好奇在广大同龄人中间,这种文化现象存不存在。我在上海范围内随机取样,大概是这么问的:

《上中观察(一)——“凡尔赛文化”》
说明:这算是开放式调查,一开始写的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想得到什么结果,因此有的问题意义不大。且问题纯粹出于个人兴趣,规模较小,甚至算不上是社会调研。

一部分结果:

《上中观察(一)——“凡尔赛文化”》
《上中观察(一)——“凡尔赛文化”》
学校名称予以保密

一共9份报告,第二问均分2.22。低得不可思议,若把这玩意儿给上中人做,均分估计得超过4.5吧(当然,这里面主观性和随机性很大,但大体应该不会差太多)。从学校本身和对象的叙述来看,隐约能感觉到环境中总体学业水平和这个得分的正相关联系。

再结合平日的观察,罗列一些现象:

1、学业水平越高的环境中,学生所感觉到的“凡尔赛程度”越高,但基本都有正值。

2、成绩越好的人越容易制造这种落差(这是废话),但最频繁使用“卖菜”和”互夸“语言的,一般是最在乎个人形象的人。

3、“卖菜”最常出现的语境:问分时、互相请教问题时。

4、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对这种现象颇有微词,但实际行动却与态度相悖,似是不由自主。

一般人谈论“互夸”和“卖菜”,总不离两种可能:要么真诚赞美,要么虚伪吹捧。前者是友谊的纽带,后者可以产生各种不好的联想,比如献媚,比如伤害,甚至比如麻痹他人。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否则它根本成不了一种文化。“凡尔赛”只是个假象,是一个受害者产生的主观看法。真实的目的,其实是自我保护。

《上中观察(一)——“凡尔赛文化”》

其实很好理解。试想,假如你平时数学稳居前五,这次周爽却刚考到均分,那你最迫切的希望是打破别人对你“数学大佬”的刻板印象,留一点容错的空间;假如你一如既往地优秀,一来你要尽力避免有时不可避免的伤害,适当时候可以转移话题;二来,你依然要给自己容错的空间。“卖菜”如此,“互夸”反一反,同理。而“数学大佬”都这么做了,剩下的人也就不得不跟进了。

但这是有前提的:1、周围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比你强(否则“凡尔赛”本身就不成立)。2、对周围的任意一个人,你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比他强。(否则其除了自我贬损以外毫无用处)

这是强者间的博弈和试探。但有时候,它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到那些本不想卷入这种游戏中的人。

”凡尔赛“原是一个对想炫耀但装作不经意的人的讽刺,彻头彻尾的贬义词。但随着其传播开来,其定义和性质都发生了转变。如今我们在使用它时,已通常不带有敌意,而更像一个婉劝,或是一个玩笑。

曾看到过一句话:“人这辈子唯一能不计后果撒开了嘲讽的对象只有自己。而且经过熟能生巧的过程,也能产生意外的快乐。”但现在想来,即便嘲讽对象是自己,有时也不能随心所欲。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了解,当我们告诉别人自己“很菜”时,有多少颗脆弱的心灵正在遭受极微弱但不可逆的伤害。这些伤疤积少成多,就可能转化为自卑的裂痕。然而一种风气既然出现,就必然会走向极端;走向极端而不崩塌,就自然产生文化。或许只有上中的土壤,能培育出如此饱受争议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化;或许只有上中人,才能抵御住频繁涌来的情绪的惊涛骇浪,报以轻描淡写的一笑。


作者:高一10班 叶皓诚
责任编辑:叶泽楷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