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读书者言龙门随想的文章

No black for Monet

《意林》:莫奈:我一生只做两件事,画画和爱你。

自从一幅球衣少女后,莫系所有的画作中都只有一位女主角、那就是卡米尔。莫奈真的太爱卡米尔了。他画她在花园里歌息的景象,画她撑着阳伞回眸的姿态、画她在一片红艳的花田旁刺透的时候··..唯有卡米尔,他怎么画都画不腻。
生活稍有起色,马上跌落谷底,人生大起大落说的就是莫奈了。因为在沙龙小有成就,莫奈才决定创作大幅作品《花园里的女人们》,没想到这次却遭到了沙龙的拒绝,家人闻此消息,也决定不再资助他。最让人绝望的是,这时候卡米尔怀孕了。
莫奈问朋友拿钱,又想办法卖画,四处找喜欢他作品的赞助商,日子依然过得很艰难,一家人甚至要抵押画作当房租,实在交不起了就半夜“潜逃”。孩子出生不久,他更因为无法维持生计尝试过自杀。但是莫奈的画作始终阳光明媚,景色宜人。也许是自杀未果让他醒悟、毕竟无论是为了生计还是为了爱好、莫奈都必须继续画画,毕竟最爱的人就在身边。
展览过后,这群画家唯一的感觉就是心好累。莫奈心更累,因为这时候卡米尔已经得了肺结核,身体每况愈下。在生下第二个孩子之后,卡米尔的身体状况更是大滑坡,最后还确诊了子宫癌。在画下那幅风姿绰约的《撑阳伞的女人与她的儿子》后仅仅四年,卡米尔便离开人世。
莫奈画了人生中第一幅,也是唯一一幅,黑暗而压抑的画作-《病榻上的卡米尔》。在这幅画的右下角,他在自己的签名上加了一个小小的心形,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个这样的签名。
莫奈在大多数人眼中,并不是以肖像画闻名,那是因为在卡米尔去世之后,没人能够取代她的地位。而现在人们追捧的莫奈名作《睡莲》等作品,都是卡米尔去世之后、莫奈选择捕捉风景里的光线而画下的巨作。
莫奈和别的画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画事物“本身的颜色”,他只记录这件物品“反射出的色彩”、春夏秋冬,早中午晚,各有色彩、各不相同。一坨干草和一个荷塘,不是因为莫奈的名气变得价值连城,而是因为只有莫奈,能够看到那样的睡莲和草堆。
莫奈一直画到了患上白内障,几乎连画架都看不清、手都握不住画笔,要用绷带缠住的地步。他的葬礼上,他生前的好友,也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总理克里蒙梭坚持要拿走他棺材上的黑布,换上了一块花布,”No black for Monet”。莫奈,不会有黑暗。

“莫奈的人生真的很简单,一件事:画画;一个人:卡未尔。”这句话在文章的第二段,单句成段,很好地概括了这篇文章,同时也很好地介绍了莫奈。莫奈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印象派画家,但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前仅是如摘下中的倒数第二段的第二个语段中所说,赞叹于他对于光和影变幻交融的捕捉。有幸见过他《睡莲》的真迹,我在画前站了加分钟,虽说文影之词从有明暗之分,但莫奈。的画,的确暗部也在发亮,看到他的画从不会觉得暗得压抑,而是舒适。“No black for Monet”是我在本文中最喜欢的句话。当然,那次去看画展也见到了救贯彻始终的画《穿绿裙子的女士》。我记得当时画上是一位戴着揭子,穿着涂色,裙子,打着阳年,姿态端在而又不失动感的女士,原野上的风吹着她的裙摆,撩起她的发丝。读罢此文,再细想这幅画,不由得有些感动。在我印象中,那幅画上人的脸并不是很清楚,但那种气质,那种美的洋溢却深入人心。也许正如我摘下来的第一段中所说:“莫奈真的力爱卡未尔了。”这种爱蜿转在笔刷之间,沉淀在一层又一层颜料的堆砌中,也许莫奈自己都没想到,他对她的爱能在百年之后再次显现在一幅画上,一幅纵使你不知道它的背景,也会觉得它美得出奇的画上。我认为,一个人所看到的景象都与其内不可分割,而画家使将这些体现在了他的画上。对于莫奈来说,所爱即所画。他爱光线,因此在他眼中,万物都是明亮的。

或者说,他的内心是很积级乐观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心态是分分难得的,但这也是一直以来他所表现的,所传达的。个人认为,这也是莫奈的内在爱的外在表现。他十分爱卡未尔,他用画家独有的涤情注释看对她的珍视。虽然京未尔早逝,但莫奈内心充盈的爱并未消失,他很爱卡未尔,也很爱这个世界-这也是我印象中画家少见的,因为从别人的作品中并不能总是感受出对于世界万物的爱(当然,并不是否认他们的艺术造诣与作品的美)莫奈在画家中少见得爱一个人,爱世界,这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

莫态的人生虽然很简单,只有两件事:画画和爱未卡尔,但他的确把这两件事都做到了极致——我认为这是画家独有的浪漫。


作者:250510罗跃
责任编辑:魏子卿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